第(2/3)页 《天工开物》里面描述的炒铁炉,实际上就是欧洲人在18世纪后半期发明的搅炼炉。差别在于,欧洲的搅炼炉,通常使用熟铁棒或者钢棒搅炼,以烧去生铁中的碳,最后得到低碳熟铁。而中国使用柳木棍搅拌,搅拌的同时也会逐渐烧去柳木棍,这可以往生铁混入碳,或者说减低生铁去碳的速度。 藉由这个步骤,熟练的钢铁工人就可以比较容易的控制成份,可以直接炒出含碳量低于生铁,却高于熟铁的钢来,甚至有机会炒出中碳钢与高碳钢。这种工艺方法就是炒钢。 唯一的问题是,欧洲的搅炼炉发明的虽然晚,但是百余年间持续向前发展。而中国的钢铁生产技术,自清朝以后,几百年内不但没有多少发展,反而大幅倒退。 不过,古代的钢铁工业和近代的钢铁工业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近代钢铁工业的规模是巨大的。就单从一个炼钢的角度而言,想要练出钢来,不仅需要大量的生铁废钢等原材料,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焦炭,而且需要批量化的生产可以持续吹入炼钢炉的氧气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书辉就不仅需要教会工人们怎样使用从现代运来的炼钢设备,而且需要教会明朝末年的工人们,怎样使用近代化工业手段炼焦和制氧。这样一来,看起来基本合格的工人们,又变的知识储备不足了。 王书辉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在炼铁厂开始规模化生产之后,那些工人就已经严重不足了。想要建立炼钢厂,王书辉只能再培养新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好在司马峰每个月不断的给王书辉提供上千个新人。这些新人在进入王府镇之后,已经在复兴军教官和教导员的管理下,进行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和文化扫盲教育。 王书辉从三千多个新人中选拔了一千多个年纪轻,身体好,学习速度快的年轻人,组建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的士兵,每天只需要接受基本的队列和综合体能训练。他们其余的时间则是在技术研修学校里接受工业技术教育。在这里,他们一边学习技术知识,一边通过王书辉提供的设备和材料,实践相关的技术。 到了1620年年末的时候,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批学员就已经基本的掌握了,使用小型马丁炉炼钢的技术。学会这个技术,付出的代价是,复兴会下属的单个工业项目,首次出现工业事故死亡人数突破三位数。一千多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士兵,在掌握了马丁炉炼钢技术之后,只剩下不到八百个人了。 到了这一步,一直跟着王书辉学习的几个佛山的炼铁师傅,才彻底服气。在这之前,他们认为高炉炼铁虽然让人叹为观止,产量惊人。但是,他们却觉得,高炉炼铁不过是炼铁的设备更大,铁厂的规模更大而已。在技术上,他们只认为高炉炼铁是对他们原有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良。在他们看来,只要有足够的人手,他们也能做到。 不过,当他们看到赤红色的钢水不大的功夫就变成一条条的钢坯,在钢铁厂的铸造车间,各种形状和用途的钢件和钢板被不停的被生产出来的时候,他们就彻底的服气了。 这几个人原本都是相当傲慢的。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着炒钢的绝技。他们从来没产生过,可以把钢化成钢水直接加工的想法。即使有人想过这个点子,在开炉炼钢的条件下,也做不到把钢融化成钢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