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13章 、立足 1-《时空之门1619》
第(2/3)页
王书辉在现代社会定制了一批重量一两,纯度在百分之九十左右的银元。王书辉通过调查发现,从购买力的角度上比较,明朝末年一两白银的差不多价值人民币八百到一千元之间。但是从实际价格上比较,在现代社会一两白银,实际重量是37克上下,而现代社会一克纯度在百分之九十九的白银,实际市场价才三块多钱。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一两白银的实际价格才不过一百一十块人民币左右。所以在现代社会通过拍卖古董换取白银,然后拿到古代去消费,除了有些麻烦之外,倒是完全不会赔本。
王书辉交给大舅舅一百两银元,让他到枝江县城里买几匹大牲口,无论是马还是骡子都行。反正因为马车的结构和用材的关系,几只比较肥壮的狗都可以拉动马车。正好招来的难民中有会赶车的老把式,不过赶这种新式马车,还得几个人好好的熟悉一下。
王书辉利用从现代买回的大量布匹,把难民中的女性召集起来,开始缝制衣服。两百多个难民除了里面的衣裤是王书辉从现代购置的,外衣就全部都穿这些衣服。因为王书辉发现,从现代买布料到明末的做衣服,明显的更加经济实惠。王书辉让这些女人们赶制了二十套丝滑光鲜的涤纶布料的衣服,又从难民中选拔了二十个身高外貌都过得去的年轻男性,交给现在担任朱由梓管家的大舅舅进行培训。
几天下来,二十个里面穿着襴衫青衣,外面穿着深蓝色罩甲,头戴黑色六合一统帽,年龄都在二三十岁,举止已经有些规矩的仆人,在刚刚平整过的王府别园门前的小广场上开始列队训练。
站在这二十个人面前,王书辉发现,古代人的打扮也不是完全的离谱的。至少这二十个服饰统一的青年,看起来还是很顺眼的。完全不是王书辉在现代的电视剧里看到的那种奇形怪状。
王书辉对于政治的认识是很模糊的。虽然社会学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但是在涉及政治问题的时候,那些在大多数人中都能得到体现的定理定律就立即不灵了。由此可见,政治是一种变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人眼里,古代与现代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王书辉觉得,刨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水平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不平等的。虽然现代社会里,人也是不平等的,但是那种不平等毕竟是掩藏在人人平等的社会共识之下的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等。
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的不平等一旦和官府联系起来,这种不平等就会立即被无限扩大。
王书辉在现代社会的时候,对于一些繁琐的面子礼节的问题就非常的厌恶。面对古代人的时候,繁琐的礼节又是一个必然的东西。这几天在和几个娘家舅舅的交流过程中,他们各种的礼节规矩就已经让王书辉觉得非常头痛了,要是到县衙门里去和那些古代的官员打交道,王书辉还真不知道怎么办好。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没有士子身份的古代黑户,要是见了枝江县县令以及各种官员,不同于王族身份的朱由梓,王书辉还必须要下跪行礼才行,这一点是王书辉目前还不想面对的。
事实上,王书辉并不认为下跪是个多么大不了的事情。在他看来,现代人也并不会因为不下跪了,就变得更高尚,更有尊严了。涉及到利益问题的时候,谁的膝盖也都是很软乎的。要是跪下了就能得到官帽子,要是下跪就能得到红票子。无论是什么人,不管是男女老少还是高低贵贱,往下跪的时候都不会有什么犹豫的。
事实上,现代人因为利益关系的不择手段,绝对比古代人严重一百万倍。单纯的从一个狭窄的角度对比,古代的娱乐界有梁红玉这样的人,而在现代社会,是绝对没有这种娱乐界人物的。诚实地讲,在古代的中国社会,因为生产力落后的关系,维系社会稳定的社会系统并不完善,必须通过得到大部分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道德体系,来补充古代社会的社会管理系统。从道德角度考虑,古代中国人倒是要比近现代的中国人要有道德的多的多。
王书辉的问题并不是不想下跪,而是给谁下跪的问题。像其他的穿越者一样,他也可以选择向古代社会低头,向古代人低头。但是,王书辉并不是其他的穿越者。他来到明末,并不是想着重新复兴封建主义,把中国维持在一个封建主义的老路上的。他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穿越金手指,重新建立一个老式的封建中国。对王书辉来说,明王朝甚至不用王书辉出力,很快就要自己走向灭亡了。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和黄台及领导的满清侵略者,虽然说要消灭他们会有一些麻烦,但是在王书辉看来,也就仅仅是一些麻烦而已。
王书辉要做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中国社会,从根源上消灭封建主义和依附封建主义的人和阶层在中国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他是要在明末中国亲手发起一场中国式的春秋复古、战国争鸣。这场革命相当于是一个文艺复兴和五四运动的复合体。这才是王书辉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目标和理想。
第(2/3)页